汤阴城南七里处宜沟镇出产的“双头黄”酒,享誉海内外。1990年,“双头黄”酒获省政府颁发的“河南省优质产品”,同年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部优产品”;2002年,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商务厅颁布的“河南省老字号”。
古时宜沟镇为“邺南首镇”,以酒业兴盛闻名,民国时镇里有二十多家酒坊。
清咸丰元年(1851年),“福兴源”酒坊在镇上开张,掌柜叫郭老俊,年近古稀,就把生意交给儿子郭富经营。郭富拜访父亲的好友“大生堂”药店中医张老时,请教酿造养生黄酒。郭富用当地优质的小米、黍米和镇上最好的井水,试酿出第一缸酒,请张老时品尝,他微微摇头,说酿酒的水不地道。若说用水,需城外黑山泉水才行。郭富听当地人传说,当年曹丕代汉称帝,定都洛阳。一次外出返京途中突然病了,夜宿宜沟镇,经当地巫医取山中泉水医好。此事传开后,常有人到源头取神水医治疾病。他随即取黑山泉水酿造,果然酒香而甘,因酿酒原料主要是大黄米和小黄米,遂取名“双头黄”。自此,宜沟“双头黄”声誉渐隆,“福兴源”酒坊名满豫北。清朝光绪皇帝回京途中,夜宿宜沟镇,喝了“双头黄”后,挥笔赋诗云:“邺南黄玉浆,色宝味美香。佳酒酿独特,朕口尝无双。”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因他在日本侵华期间曾在宜沟驻军并品尝过此酒,印象十分深刻,故向周恩来总理问起汤阴双头黄酒情况。事后在周总理及有关部门的关怀重视下,于1974年终于恢复建成了“汤阴县双头黄酒厂”。如今,传承百年的“双头黄”酒畅销中南、华东、华南各省,并远销日本、台湾、东南亚一带。
汤阴“双头黄”酿造工艺独特,用料讲究,在北方黄酒中独树一帜。是纯手工酿造,采用红冰糖调色,麦秸泥封,地窖发酵。成酒色重、浓度大。酿酒时,首先将精选本地出产的小米、稷米脱壳洗净加当地泉水浸泡、蒸熟,冷却后落缸发酵,经20天左右,根据气候温度,视其色泽深浅加入事先备好的酒曲,再发酵若干天,加入焦糖,压榨,过滤后的黄酒装入容器,在坛中沉睡百天,就变成色泽棕黄而味道甘醇的“双头黄”酒。
汤阴“双头黄”酿造工艺已经传承五代,代表人物田保忠,1986年担任“双头黄”酒厂厂长,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同时,保证了“双头黄”酒酿造工艺的有序传承,从而扩大了“双头黄”的销路和知名度。
汤阴“双头黄”通过发酵酿成后呈自然棕黄色,并且在酿制过程中再添加冰糖、蜂蜜,成品色泽通明。酒中富含大量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有强身健胃、舒筋活血、生津健脾等功效,成为中国黄酒中独具特色的佳酿。此酒夏季可任意加冰或者汽水进行“冰和”,冬季可添加姜丝,加温后饮用,别有一番风味。
2013年,汤阴“双头黄”被列入第四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