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酱是百味之帅。”酱制品是安阳老百姓日常菜肴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是豫菜中最主要的特色味道。被称为“一滴入魂”,也是安阳饮食文化的基础味道。
旧时,保存食物是个困扰人们的大难题。虽然古代发明了冰窖保鲜法,但它受季节限制,并且难以应用到全部食物上,并不能在民间广泛推广开来。
后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发明了盐腌、糖渍、风干、熏制等多种方法来保存食物。通过这些方法,食物能获得更长的保质期,不过也无可避免地损失了一些营养,或改了食物的原味,比如产生奇怪的臭味。
有一种说法,春秋战国时,范蠡无意中用酸馊发毛的食物,制出了“酱”这种美味可口的调味食品。其实,酱的发现要早于春秋,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酱字。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记载。唐颜师古注:“酱以豆和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自张骞通西域后,又引进了西瓜、西红柿等种子,就有了西瓜豆瓣酱、西红柿酱等品种,在中原地区流传。
安阳的酱制品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生产作坊。当时“日升酱园”生产的陈醋、伏酱、酱笋、酱瓜、八宝菜等,在乾隆年间已享有声誉。1890年大的字号店有17家之多。1909年成立了行业组织“酒仙社”,1928年改名为“酱醋业同业公会”。到1935年大的商号已达30余家,从业人员400人左右。1937年日本侵占安阳,酱制品业受到很大摧残,各大商号或挟资南逃,或返回乡下,歇业商号较多,后又逐渐恢复。国民党统治时期,酱制品业在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的折腾下,只能勉强生存。到解放前夕,还有酱园32家,但都处于无力经营的状态。如最有名气的锦泰恒酱园(前身为日升酱园),人员由30人减少到15人,酱制品由25种减少到五六种。
安阳解放后,酱制品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49年底已发展到76家,1951年6月成立了安阳市联社酱菜加工部,1956年成立安阳酱菜加工厂,同年公私合营时,锦泰恒、锦泰玉、万兴成等19家作坊商号成立了安阳糕点厂和安阳酱菜厂,隶属安阳市蔬菜公司。1963年糖厂、酒厂、味精厂、酱菜厂、食品厂五厂合并为安阳市酱菜厂,1975年改名为安阳市酿造厂,改属安阳市二商局。经过30多年发展,到1987年,已能生产酱油、食醋、酱菜、面酱、腐乳五大类食品、110多个品种。其中“文峰塔”牌一级酱油、“彰德陈醋”“安阳双醋”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和商业部优质产品,分别荣获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银奖,远销江苏及东北三省。20世纪90年代末,安阳酿造厂改制停产。
安阳的酱菜以包瓜菜、酱笋、酱瓜、酱小菜、八宝菜等最具特色。过去,许多身居外地的安阳人返乡或来安阳经商旅游的客人,常常把安阳酱菜作为招待或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是颇具地方风味的特产。例如:酱菜类有八宝菜、什锦菜、糖蒜、酱甘露、紫香芥等75个品种,咸菜类有水芥、咸红、白萝卜、水芥兰等19个品种,面酱类有甜面酱、豆瓣酱、西瓜酱、辣椒酱、黑酱、火腿豆酱、金钩豆酱等12个品种,腐乳类有红方、青方、火腿腐乳、油辣腐乳等。
内黄井店李氏制作的大千西瓜豆瓣酱,是手工制作的传统风味调料,据传在清代后期,内黄县井店镇大千西瓜豆瓣酱的创始人李长青,十几岁就在开封一家很有名的酱醋坊学徒当伙计。李长青天姿聪颖,人又勤快肯吃苦,很得老板赏识,于是,膝下无子的老板就把独生闺女嫁给他,把做酱技术传给他,又把酱坊交给他打理。老板去世后,酱坊改称李氏字号。到李敬修这一代,酱坊扩大,伙计增多,生意红红火火,李氏西瓜豆瓣酱远近闻名,广销晋冀鲁豫周边地区。后来李氏弟兄分家,李敬修在内黄县井店集北街开了酱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李氏西瓜豆瓣酱采取传统工艺,原料精挑细选,制作精益求精。其选用颗粒饱满,大小较一致,无霉烂和虫蛀的优质黄豆,经笼蒸、锅煮、太阳照晒,掺入少量面粉搅拌均匀,用手拍成酱饼,装入竹箅,盖上小棉被,封闭门、窗,在屋内高温发酵。再佐以葱、姜、蒜、面粉、姜丝、花椒、八角、辣椒末、食用盐等配料,加入用花生油炒制的沙地西瓜(或西红柿),就成红色或红褐色,色泽鲜艳有光泽,表面有部分油脂析出的西瓜豆瓣酱,味道醇香,酱香浓郁,开瓶即可食用。可大葱蘸酱、炸酱面条和炖菜炒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品。
经过精心发酵的西瓜豆瓣酱是双重发酵调料。发酵后的菌体产生各种酶,使原料中的多种营养成份充分分解而生成的豆瓣酱,汤色红润,有浓郁的酱香味,风味独特,咸甜适宜,营养丰富。
李大千西瓜豆瓣酱传承至今已有五代。2015年,内黄李大千西瓜豆瓣酱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