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胜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发掘证实,早在2.5万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活,其文化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境内随处可见。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帝丘和亳建都(均在内黄县梁庄乡),并葬于此(内黄县二帝陵)。《禹贡》载,夏代,安阳一带属冀州。
商代,太戊(商中宗)都亳,死后葬于亳都东南(均在内黄县境)。公元前1518年前后,河亶甲将都由嚣迁于相(一说位于安阳市区,一说位于内黄县境)。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安阳市区及所属各县为畿内地,在此传八代十二王,至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共建都于此254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成果订正)。
西周时,周灭殷后,周封武庚于此守殷祀,分殷畿内地为邶、鄘、卫三国,林州、内黄县属卫国,安阳、汤阴为邶国地。后武庚勾结管、蔡作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流蔡叔、霍叔,又封武王少弟康叔于卫国,都朝歌,安阳一带均为卫国之地。
春秋时期,属晋,为晋东阳之地。
战国时期,先属魏、后属赵。魏文侯时,任命西门豹为邺令,治邺。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妇”之恶俗,并于公元前421年率邺民开凿漳河十二渠以灌田,使邺地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史记》载:赵惠文二十四年(前275)廉颇攻魏,拔防陵、安阳。“安阳”之名始见于史册。据明代《彰德府志》载,秦时“故城在州东南四十三里,近内黄县”。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一带分属邯郸郡、河内郡和东郡。
西汉时,汉高祖二年(前205),置隆虑县、荡阴县,并废安阳县入荡阴,二县均属河内郡,邺、内黄等地属冀州魏郡。
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攻下邺城,居邺。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东郡的卫国、顿丘等,益魏郡。魏郡加上原领15县,共辖29县,现安阳市均在魏郡范围之内,治所在邺。
晋时,仍置魏郡,领邺、长乐、魏县、斥丘、安阳、荡阴、内黄、黎阳8县。由于晋王室内乱,边疆少数民族乘机内侵,在北方形成“五胡十六国”局面,安阳一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多个国家先后在邺建都。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后赵石虎即位,由襄国(今河北邢台)迁都于邺,后赵都邺历时15年。公元350年,内黄人冉闵废后赵石鉴,尽灭石鉴子孙,遂即皇帝位,改国号大魏(亦称冉魏)。公元352年,前燕击魏,冉闵被燕将慕容恪生俘,杀于龙城,冉魏亡,共都邺3年。公元357年,前燕慕容儁从蓟州(今天津蓟县)迁都于邺,前燕都邺共13年。其后,邺先后为前秦、后燕、北魏所属。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在邺设行台,辖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6郡,安阳属魏郡。公元401年,罢邺行台,设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州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此时,相州的辖区大致相当于曹魏时代的魏郡。
南北朝时,公元532年,高欢攻取邺城,迎渤海太守元朗为主,率百官入居邺城。北魏尔朱氏伐高欢于邺城,高欢倚韩陵山布成圆阵,大败尔朱氏。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改元天平,并从洛阳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都邺16年。在东魏孝静帝都邺时,改相州为司州,改魏郡为魏尹。时安阳县、汤阴县皆废入邺县,内黄县废入临漳县,林县为林虑郡治所。邺县、临漳县、林虑郡皆隶属于司州。
公元550年,元善见禅位于丞相高洋(高欢之子),改国号齐,仍以邺为都。
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北周军攻邺,大破齐军,齐王公以下皆降,北齐共都邺27年。
北周时,仍以邺为相州,置相州总管府。北周大象二年(580),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讨伐杨坚,兵败。杨坚焚毁邺城,并将相州治所和邺民全部迁邺南之安阳,安阳遂称相州,又称邺。邺城的旧址设灵芝县。从此,安阳取代邺城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初,仍为相州,炀帝时,废州复置魏郡,治所安阳,领安阳、邺县、临漳、成安、零泉、尧城、洹水、滏阳、临水、林虑、临淇11县。
唐武德初,复改魏郡为相州。天宝元年(742),改相州为邺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相州,隶河北道,领安阳、邺、汤阴、林虑、尧城、临漳6县。
五代时,后梁贞明元年(915),置昭德军,后唐时为魏州的属郡,后晋天福三年(938),复升为彰德军,“彰德”之名始见于史册。
宋时仍为相州,置彰德军。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在州、县以上增设路,相州隶属河北路,领安阳、汤阴、临漳、林虑4县。
金明昌三年(1192),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金沿宋制,彰德府属河北西路管辖,统领安阳、林虑、汤阴、临漳、辅岩5县。
元时,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属中书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复置彰德总管府,下辖录事司及怀、孟、卫、辉4州,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5县。
明代,为彰德府,领磁州、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共1州6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从此,彰德府及其属县改属河南省,至清代沿袭不变。
清初,沿袭明制,仍为彰德府,领1州6县。雍正三年(1725),划直隶大名府的内黄县入彰德府。次年,析出磁州改属直隶广平府,时彰德府领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内黄7县。
民国初年,废彰德府,存安阳县,隶河南省豫北道。民国21年(1932),在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安阳城内东大街西头路北),领安阳、临漳、武安、涉县、林县、汤阴县、内黄、汲县、滑县、浚县、淇县11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安阳一带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有安阳、邺县、漳南、汤阴、淇汤、林县、林北、高陵、卫南、滨河等,形成冀鲁豫和太行两大根据地。
1949年2月4日,在中共太行行署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在安阳县水冶镇成立。5月6日安阳城解放后,安阳市党、政、军机关入城办公,时安阳市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区,辖区范围只限火车站及城周四关附近,市区面积4.5平方公里。
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阳市为平原省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1973年2月,经中央和河南省委批准,安阳市下辖文峰区、北关区、铁西区、郊区4个县级区,市区面积经多次调整扩大,达到247平方公里。
1983年9月,河南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安阳地区,将原安阳地区所辖的安阳县、林县、汤阴县、淇县、浚县5县划归安阳市领导。市管县后,安阳市辖5县4区,面积6106平方公里。1986年1月,又析出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同时,将濮阳市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领导。调整后,安阳市辖安阳县、林县(1994年元月更名林州市)、汤阴县、内黄县、滑县5县和文峰区、北关区、铁西区、郊区4区,总面积达7413平方公里。
2014年元月,滑县划归省直接管辖,调整后安阳市辖安阳县、林州市、汤阴县、内黄县4县(市)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和龙安区4区,总面积559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