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手工挂面历史悠久,品种齐全,做工精致,在过去生活条件有限的年代,“荷包鸡蛋挂面汤”曾是人们逢年过节孝敬老人、招待客人、看望病人以及滋补孕妇的上好食品。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手工挂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和美味佳肴。
据老安阳人记述,民国期间,安阳老城就有五十多家大大小小的磨坊、面条铺,例如:南大街有李记面条铺等,仅西大街就有四家,其中张记老字号“福兴泰”挂面铺以质优、量足、价惠而名气较大。坊间相传掌柜张绍明,字汉卿,他为人义气,从不短斤少两,顾客回家验称总要多出半两八钱。当时安阳河漕运做买卖的天津客商船家,专程来安阳城“福兴泰”买面条、挂面。由于他与“大和恒”面商老板张志刚关系较好,其店铺手工面条和挂面多用其上等面粉,加上做工精细,其“油面”细如银丝,下在锅里漂浮在水面之上,十分美观,吃在嘴里柔韧有余,鲜香可口。因挂面制作时要使用植物油和盐,故被叫做“油面”。当时旺季,一天可买五、六袋面,产品远销安阳周边地区。1956年4月,“福兴泰”挂面铺与其他挂面作坊一起经过“公私合营”成立了“安阳市挂面厂”,后来一直生产到2015年才停业。
汤阴宜沟镇芦胜街刘氏手工挂面因其工艺独特,成为享誉一方的汤阴特产。
宜沟镇素有“邺南首镇”之称,向为商贾繁华之地。据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记载:“宜师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阔三尺,深二尺,水殊寒,名曰‘冷泉’。《图经》曰:‘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师愈之,故名。’”清乾隆《汤阴县志》也有相同记载。后人简称宜沟。
清乾隆年间,刘氏从山东曹州府刘故庄迁到宜沟镇南关,刘文于清末创建“万盛源”粮行,从事粮食收购、加工、制作生意。20世纪80年代后,刘氏家族重操旧业,挂面生意越做越红火,逐渐成为汤阴特产,远销省内外。
刘氏传人对手工挂面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挂面长度,还使得挂面柔若盘、细如线,更加劲道可口。其制作工艺流程就有38道工序。从上杆到上架、甩杆拉长,完全依靠手工拉长到近3米,每根细如银线,特别适宜老人、儿童、产妇、病人等体弱者食用,有养胃助消化之功效。所用面粉由石磨磨制,保留了小麦的各种营养物质,面粉光鲜醇香,挂面筋道,富有营养。
2007年刘氏空心面被评为河南省首批“老字号”,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