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安阳最有历史渊源的传统名吃之一,也是安阳人十分喜爱的家常饭,被誉为安阳人的“八宝粥”。流传范围仅限于安阳周边一带城乡。
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安阳大旱,百姓无水可吃,彰德府城大西门有家做绿豆粉皮的粉房,店里有一口小水井,井深水浅,仅够粉房店的日用。人们没水吃,就把粉房店做罢粉皮要倒掉的废粉浆提回家,放上小米野菜,熬制成粉浆饭充饥渴。灾荒年过后,人们很怀念粉浆饭那酸溜溜的味道,便配上花生、大豆、大油等,精心熬制,逐渐形成了传统名吃粉浆饭。
还有一传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仓促外逃西安。待八国联军走后,慈禧太后返京路过彰德府,因天色已晚,又饥又渴,差人急寻饭庄吃饭。可是大饭庄都已关门,只有南大街有个小店在营业。差人问卖的什么饭?店掌柜说:“粉浆饭大豆儿、烧饼火烧夹肉儿。”连忙差人奉送太后,老佛爷饥渴之下,连喝两碗,又吃了火烧夹肉,饭后大加赞赏。从此粉浆饭名声大振。
显然,这些传说经不起历史考证,只是后人附会而已,特别是与慈禧太后挂钩只是为了增加民间传说的知名度。其实,粉浆饭也是安阳人粗粮细作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出的饮食习俗。在人类饮食进化发展过程中,发酵食品的发明是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偏爱酸味、臭味的发酵食品也是人类祖先吃腐食留下的遗风。
粉浆饭已经成为安阳人的饮食符号,人们常常把安阳话称之为“粉浆饭”,意思是粉浆饭的味道代表着安阳人方言的纯正、浓厚、别致、独特的味道。故安阳俗语有“粉浆饭搅豆沫儿”的说法,用来形容那些不规范的普通话。
正宗安阳粉浆饭的做法十分讲究原料,注重技巧。主料为绿豆粉浆,配料为优质小米、大豆、花生仁、白菜叶等,佐料为葱、姜、蒜、大油等。用中火慢熬,分三步走:绿豆粉浆烧开后撇去浮沫,放入大油、小米,没有大油,花生油也行,熬制十几分钟,再放入泡好的大豆、花生仁、胡萝卜丝儿、白菜叶,再文火熬制50分钟,浓稠如奶,最后在出锅时放入精盐,葱姜蒜沫爆香,撒上香菜即成。民间称为“功夫菜”。
时间富有神奇的力量。经过长时间发酵的粉浆,又经过长时间的熬制,终于演化为色味俱佳、香醇爽口、酸甜适宜的粉浆饭。那乳白晶莹的粉浆饭里,透着小米和大豆的金黄,花生和胡萝卜丝的绛红,翠绿的香菜点缀在锅面,别说喝上一口,即便是看着闻闻,早就让人垂涎欲滴、满口生津了。
醇厚的酸香味道是粉浆饭的最大特色。常言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酸味排在众味之首,可见人们对酸味的偏爱。粉浆饭的这种酸不同于醋酸的尖刻,更不同于腐酸的难闻,它是那种像酸奶一样厚重,但又区别与老酸奶的爽口,有一种酸里透香、酸里带甜的独特味道。由于粉浆饭是发酵食品,所以特别易于消化吸收,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加上粉浆饭配料多样,营养丰富,尤其适于中老年人群食用。民间称为“大众饭”。
旧时,在安阳老城,有卖粉浆的小贩拉着板车沿街叫卖“绿豆——粉浆——诶”,那种浓重的安阳口音响亮、悠长,如歌似吟,乡音醇厚。人们听到叫卖声就会纷纷端锅拿盆出来打粉浆。那时,谁家做粉浆饭,都会给邻居或亲友赠送一碗,民间称为“亲情饭”。
如今,在安阳一些大饭店的主食菜谱上也有粉浆饭的名份。外地客人来安阳旅游做客,如果没喝一碗粉浆饭,犹如到西安没吃泡馍,到上海没吃阳春面,到北京没吃烤鸭,意味着白来一趟。可见粉浆饭对于安阳人的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