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华山曾写过一篇小说《鸡毛信》,说的是太行区儿童同日本侵略军斗争的故事。当时,这样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黑仔和小哨兵的故事就发生在林县合涧区。
一、黑仔夺牛
林县东山底村有个姓崔的孩子,乳名叫黑仔。1943年,黑仔只有13岁,但个头却不低,长得很壮实,人很机灵。那年夏天,日军“扫荡”林县,临走抢了老百姓两头大黄牛,准备赶回安阳宰了吃。敌人在村上抓住黑仔,逼他赶牛送往安阳。黑仔赶着牛离开了家,他一边走一边想:牛是庄稼人的宝,怎么也不能让敌人杀吃掉。一路上黑仔故意把牛赶得很慢,从清早到中午才走了10多里路。日军以为黑仔饿了走不快,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饼干和糖果给黑仔,“你的米西米西!”日军大部队已走了很远,急得这个和黑仔一起赶牛的家伙没办法,又是打牛,又是催黑仔。黑仔故意说:“牛也饿了,不吃草走不动。”这家伙着急赶部队,于是对黑仔比划着,他先走,让牛吃饱后赶快跟上去,然后丢下黑仔走了。不一会儿,后面又过来一队日军,他们像饿狼见了小羊,扑上去就要赶牛。黑仔机灵地用手往北一指说:“这牛是前边太君的,让牛吃点草再走。”敌人好像有点明白了,咿咿呀呀地叫了一阵,不再赶牛了。大批日军过去后,黑仔便掉转头南返,拐过一个山弯,待敌人看不见他了,便用棍子狠狠打着牛屁股,飞快往回跑。
黑仔被日军抓去后,家里人哭成一团,认为黑仔回不来啦,可是,天快黑下来时,黑仔突然赶着牛回来了,顿时轰动了整个村子。全家人高兴极了,乡邻们也闻讯而来,挤了一院子人,都夸黑仔是个勇敢机灵的孩子,从老虎嘴里夺回了两头牛。
二、小哨兵抓汉奸
1944年春的一天早晨,旭日从东方升起,朝霞映红了太行山的门户——林北县八达村。这天一大早,八达村的三个儿童团员就从被窝里爬起来,去村头接替民兵站岗。三个小哨兵把红缨枪插在路中央,一个个站在高高的石崖上,炯炯的目光望着远方。突然,他们发现从东边过来一个人,肩上还背着什么东西。
人越来越近了,只见他右肩上扛着一把镢头,左肩上搭着一个褡裢,头扎白毛巾,腰束一条宽腰带,一身农民打扮。“哪里人?干什么去?”一个小哨兵走上前问。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回答:“汤阴人,到山西开荒种田。”“你带的什么东西?”哨兵又问。“没有什么,只带了一些干粮。”那人略显紧张地说。“检查一下好吗?”哨兵继续说。这个农民打扮的人,顿时面色如土,异常紧张,惊慌失措地用手捂着褡裢不让看。
一个小哨兵走过去,把手伸进褡裢,掏出一个馒头一掰两半,只听“当啷”一声,一块雪亮亮的银圆掉了出来,在地面的石板上滚了好远。接着,小哨兵们把他带的所有馒头一个个掰开,每个馒头里面都包着银圆,又一摸他的腰硬邦邦的,原来腰带中间也夹着银圆。这个人苦笑着央求说:“小同志,我给你们几个银圆,放我走吧!”一个小哨兵把嘴一撅,冲着他说:“我们不要你的银圆,走!到村公所去吧!”
到了村公所,这个人对武委会主任说:“日本人‘扫荡’,在家没法过了,我去山西开荒种田,带了些干粮和盘缠,被小同志检查出来,这银圆给你们留下就算了。”“你还有什么东西?”武委会主任问。“没有了,就这把镢头。”“我看看。”武委会主任拿起镢头,认真检查起来,结果发现镢头一端用木头塞着,拔开塞子以后,从里面抠出一本《天下第一书》,书中卷着几根像筷子一样粗细的金条。武委会主任问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他耷拉着脑袋,咋也不吭声,最后武委会主任派民兵把他送到了合涧抗日区公所。事后区武装干部申伏存说,那家伙是个汉奸,银圆和金条都交到了县财政科,支援了抗战,区里为八达村的三个儿童团员各记了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