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林腐竹是内黄传统豆制品,豆香味浓郁,口感独特,被誉为“素中之荤,餐中之王”,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说起“大槐林腐竹”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梅花拳五世祖王登榜,在宫中侍奉康熙多年,后因年岁已大,思念家乡老母心切,故呈请辞职,回到家乡内黄县六村乡后化村,在位于二安乡大槐林村密林之中开设武馆授徒。当时所收弟子,大多营养不良,加上习武甚耗体能,不少弟子在习武中暴亡。无奈之中,王登榜将宫中康熙皇帝的“黄豆制浆”健身进补之法,冒死秘密传授爱徒陈奇才。有一天,陈奇才在熬浆过程中,由于疲劳过度打盹,醒后见豆浆已结皮,忙将豆皮挂于树枝之上。数日后他发现所挂之皮中空且状如竹,色泽鲜黄透亮,食之味微甜,口感滑腻,略有肉味,便将此事告知师傅。王登榜大喜,令弟子常食。后来弟子个个身强体健,武馆得以延续。陈奇才把形状如竹的豆制物品命名“腐竹”,取其谐音“托福于台主、得福于主人”之意。因产自于大槐林之地,故称之为“大槐林腐竹”。
内黄“大槐林腐竹”选料严谨,制作工序复杂。手工选择无腐烂、无变质、颗粒饱满的原生态大豆,靠人工在水缸中淘洗尘土和泥浆后倒入缸中浸泡一个小时左右,用石磨磨成豆浆,沉淀后分离出豆汁和豆渣,然后将豆汁放入瓦罐内煮沸,两次沉淀过滤,滤除细渣及豆皮等杂质,放入小瓦罐内,固定漂浮在大瓦罐内,豆浆保持煮沸状态。当豆浆的表面形成适当厚度的膜时,将其挑起,即为湿腐竹。经晾晒至干,或挪至柴房烘干。经过大小36道工序,后经秘制工艺调形,即为外观透亮,色泽纯黄,口感纯正,软绵清香,咸鲜微甜,营养丰富的腐竹,存放两年以上,不变质不发霉,是原生态纯绿色豆制品。
内黄大槐林腐竹传承已有十三代。代表人物陈章红,在祖传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新创出速食腐竹、油皮、豆花、杂粮腐竹、黑豆腐竹等新型产品,相比传统腐竹营养更丰富均衡,味道更鲜美。
2015年,内黄大槐林腐竹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