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旺扒糕是内黄传统风味食品。扒糕的叫法,由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反复手拍的响声而得名。内黄民间流传有民谣:“楚旺扒糕荞面糊,芥末蒜汁香油醋,一切就调手拿叉儿,酸辣香味得口福。”通俗、形象地描述了楚旺扒糕的美味特色。
楚旺镇是千年古镇,相传楚霸王项羽曾在此驻军,后来人们为纪念项羽而得名楚旺。楚旺一名始于战国,明清时因地处洹河、卫河水运干道与京杭大运河贯通而兴盛,成为周边城乡重要商品集散地。故近代有民谣称:“金彭城、银水冶,比不上楚旺一斜街。”可见当年楚旺繁华、富裕之盛况。
楚旺扒糕原本是出自皇家御厨之手的宫廷御膳,有一个从宫廷流向民间、再由民间流向宫廷的曲折传奇故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途径楚旺,令大将张林生留驻楚旺,并将身边的御厨廖玉生赏赐给他,专门侍奉他膳食事务。廖玉生有一手烹饪绝技,尤其擅长制作扒糕。在留驻楚旺期间,经常做扒糕供应军营将士食用,他做的扒糕绵软劲道、鲜美可口,所以将士们非常喜爱。后来他年事已高,就教仆人丁四原做扒糕。丁四原又教给儿子丁德江做扒糕。丁四原死后,家道中落,丁德江于是只身到京城闯荡谋生,靠一条板凳、一辆手推车卖扒糕为生,后来在东安市场摆了个饭摊儿,卖些扒糕等熟杂面,生意渐渐兴隆红火起来,扩大为东来顺饭庄,其特色食品就是扒糕。之后,丁德江雇佣的饭庄伙计马奎,在原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扒糕更加鲜美可口。明末清初,战事频繁,生意难以为继,丁家人和马奎为躲避战乱返回内黄楚旺,继续从事扒糕生意。清道光年间,一位皇家押粮官在楚旺吃到扒糕觉得味道鲜美,于是将扒糕作为贡品献给皇上,皇上品尝后赞不绝口,特下旨选招丁氏传人丁明洋入宫制作扒糕,从此,扒糕再次成为宫廷御膳。而马奎后人伙同连明运继续在当地做扒糕生意,经久不衰,人们称之为“楚旺扒糕”,一直流传至今。
扒糕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要选用优质的正宗山西荞麦磨成精粉,在荞面中倒入开水并快速搅拌,面熟之后在案板上用手反复拍打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圆饼状,盛在盘子里放凉,然后切成小块儿,再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里或盘中,浇上由芝麻酱、酱油、精醋搅拌的调料,配上腌制的胡萝卜丝,最后,按照食者口味轻重加芥末和蒜汁即可食用。
做好的扒糕黄中带红,味道鲜美,开胃健脾,营养丰富。主料荞面属于杂粮,扒糕的做法是典型的粗粮细作,人们吃起来不仅口感好,而且有营养、易消化,尤其对现代社会的“三高”人群十分有益。
楚旺扒糕传承已有九代,2013年,内黄扒糕被列入第四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