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一道流传较广、名气较大的安阳经典名菜。它主要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不仅色泽金黄、软香油润、浓甜不腻、味道甘美,而且有益智、开胃的功效。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三不粘”由此而得名。
在安阳民间,流传有“三不粘”的传奇故事。清乾隆年间,彰德府有个县令的父亲要过七十大寿。这老爷子平时特爱吃花生和鸡蛋。由于他上了岁数,牙口不好,每天只能吃煮花生、蒸鸡蛋羹,没过多久,县令的父亲就吃腻了,食欲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大,天天对县令大发雷霆。于是,县令只好在安阳城门张贴告示,向民间厨子讨教让他父亲满意的饭菜做法。一时间,民间的厨子们纷纷登门献计,将鸡蛋和花生的做法变换了许多花样,但县令的父亲还是不满意。
有一天,一个汤阴的厨师前来应试,只见他取八个鸡蛋黄加水打碎后,再放入桂花、白糖,然后入锅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临时取名叫桂花蛋,县令的父亲品尝之后,连连夸赞这道菜好吃。从此,这道菜就成了县令家的主要菜肴,一家人百吃不厌。
不久,县令为他的父亲庆贺七十大寿,宾客盈门,大摆宴席。宴席上当然少不了桂花蛋这道菜。厨师平时做这道菜时是用小锅烹调,一次只炒一盘菜。而这次贺寿大宴,由于客人多、上菜快,厨师就改用大锅旺火来炒。厨师第一次用大锅旺火做桂花蛋,对放料、火候和工序,心里并没有很大把握。桂花蛋拌好料后,发现蛋黄太稀,就连忙又往里面添加粉芡,一边炒一边往里添油。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炒出来的桂花蛋色泽黄润,晶莹欲滴,香气四溢,众宾客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齐声夸好,说这道菜味道鲜美,甘甜爽口,实在是菜肴中难得的佳品。于是,桂花蛋这道菜很快就在民间声名鹊起,风靡一时。
乾隆皇帝南巡,路经彰德府,知府献膳,就命县令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乾隆品尝。乾隆食后,龙颜大悦,他见这道菜肴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就当即下旨,将桂花蛋赐名“三不粘”。并让县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给了皇宫里的御膳房,以备自己和后宫嫔妃及皇亲随时品尝。于是,这道菜就从彰德府进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一道宫中名菜。后来有一位御膳房的老厨师告老还乡,在他离开皇宫御膳房的时候,就把“三不粘”的制作方法带出了紫禁城,之后又有不少厨师因生活所迫逃往他乡,使“炒三不沾”这道名菜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广为流传。最终,这道来源于民间的美味佳肴又重新回到了民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民国时,安阳南大街吉星园饭庄名厨李万春,他炒制“三不粘”时能把炒锅在火口上自动旋转数圈,成菜金黄油亮,鲜美异常,被称为“安阳一绝”。安阳一代名厨黄秀是李万春的高徒,他先后在中华楼、聚贤楼、聚宾楼、惠中饭庄等安阳知名饭店掌厨,将这道名菜传承下来。
如今,“三不沾”经厨师们的不断改进,又在金黄似月的“炒三不粘”周围摆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莹鲜红的小兔,为这道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显得更为富贵雅丽。这道菜的特点是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效。“三不粘”金黄,京糕鲜红,红黄相映,鲜艳喜人。“三不沾”是安阳烹饪园里的一枝鲜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北京同和居饭店烹制的“三不粘”,色质纯美,香甜宜人。日本天皇曾经专门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购买“三不粘”,然后坐飞机带回东京给他品尝,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可见“三不粘”美食的魅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