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视察安阳。他深入企业、农村、部队,调查研究,听取汇报,指示工作,挥毫题词……使安阳人民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视察红旗渠
1996年6月1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前来林州市视察。
10时45分,车队行至通往“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停车场上,早已在此迎候的中共林州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庆瑞快步向总书记乘坐的汽车迎去。车门打开后,车中走下了身材魁梧、满面笑容的总书记,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指着总书记面前的两个年轻人介绍说,这就是林州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庆瑞。总书记微笑着点点头,伸出温暖有力的大手先后与毛万春、李庆瑞亲切握手,俩人激动地说出同一句话来:“欢迎江总书记来林州视察指导工作!”江泽民问候二人后,又亲切地同接待办公室讲解员李蕾握手。
江泽民环视着四周连绵起伏的苍翠山峦和麦浪翻滚的田野,神情显得格外振奋。这时,讲解员手拿话筒,指着蜿蜒在两山腰的红旗渠石砌渠墙说:“这就是红旗渠。再往东南方向,就是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青年洞。红旗渠的源头在山西省,青年洞距渠首还有21公里。”
“唔”,江泽民问道,“那么在山西省境内的渠是谁修的?”
“全部是林县人民修的。”李长春接着回答。
江泽民点头说:“不容易。”
说着,大家走到了渠岸下,江泽民健步拾级而上,登上渠堤,映入总书记眼帘的是郭沫若题写的“红旗渠”三个字的碑刻,字体苍劲有力。
总书记站在距碑刻一米远的地方,右手卡着腰,左手整理了一下并拢的衣领,目视碑刻,和蔼地问李蕾:“这是什么时候题写的?”
“是1972年”。
途行中,红旗渠上方突然凸出来一个偌大的山崖,状如虎头,仰望上去,壁立千仞,山峰险峻。
讲解员介绍说:“这处山崖叫虎口崖,虎口崖的小径是当年修渠民工风餐露宿的‘神工铺’”。她指着右上方陡峭的山崖对总书记说:“在修渠过程中,为排除山上的险石,除险队长任羊成把绳子系在腰间,在半空中除险石,腰间磨成老茧,四颗门牙也被飞下的石块砸掉了。”
总书记动情地说:“任羊成了不起!”接着转身询问身旁的李长春:“任羊成同志现在情况怎样?”
“任羊成还健在,下午咱们开座谈会的时候让他参加,您见见他”。李长春高兴地回答。
经过好汉崖时,小李向总书记介绍了红旗渠给林州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上产生的深刻影响,说,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渠水,更是林州人民的精神之源。
总书记回顾随行人员,意味深长地补充说:“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走到渠上休息亭旁,人们看到渠对岸的墙壁上题有不少字。小李告诉总书记:这是当年率领群众修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于1990年题写的“赠言十水”。
总书记兴致勃勃地挥挥手:“走,我们看看去”。
大家一齐围拢题词墙壁,总书记看着杨贵题写的“赠言十水”,朗声念道:
“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
水库蓄满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
小李接过总书记的话音:
“浇地渠库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
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
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赠言十水”,字里行间,充满了拳拳赤子之心,对红旗渠的深情,对林县人民的嘱托、期望和关怀。总书记边听边连连点头,并关切地询问杨贵的情况。
听着听着,总书记神情凝重地说:“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能够保持那么乐观的情绪,就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所以,我昨天在抗大的纪念会上讲,不要忘记创业时期的艰难岁月。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总书记的话深深烙印在随行者的心里。
6月4日,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动情地说:“这次河南之行,在林州市看了中外闻名的红旗渠。在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林州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林州发展的‘三部曲’,10万大军上太行,10万大军出太行,10万大军富太行,实际上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和发展。今天,在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实践中,物质技术条件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永远不能丢,应当在各项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