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人是活跃在豫北等地的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豫北一带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很强的号召力。他坚决与帝国主义、反动军阀作斗争,为寻求真理誓死不屈。
杨介人(1899~1936),原名杨介臣,字廉泉,1899年6月出生于河南沁阳县崇义村一个半医半农的家庭。1915年,杨介人考入武陟县木栾店商业学堂,求学期间正值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国家的落后,人民的痛苦和家庭的贫困,使他对社会现状极为不满,发奋求学,立志报国。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当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热潮之际,杨介人踊跃报名,经考试合格后被录取,成为河南第一批赴法留学生。12月9日,他从上海登上法国司芬克司号(亦名凤凰号)客轮,同聂荣臻等158名热血青年同船赴法。
到法国后,由于所带差旅费微薄,连吃饭都顾不住,因而不得不走半工半读的道路。经巴黎勤工俭学会介绍,他分别在人造丝工厂、豆腐作坊和圣沙孟铁厂等处做工,几个人合赁一间小屋,睡潮湿的地下通铺。没米下锅,他们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稀饭,饿了就拧开水管喝冷水充饥。那些日子里,他饱尝了工人的艰辛,更加深切体会到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这为他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积累了感性认识。
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郊区成立, 杨介人积极加入。在旅欧党、团组织的引导下,杨介人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共产主义的著作,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1923年2月,他同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等一起出席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年,杨介人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杨介人为自己找到革命真理而高兴,为自己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而自豪。
在法国的河南留学生中,杨介人威望很高,被推荐为河南留法学生会的负责人。为了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唤起更多同胞的觉醒,他创办了《廉泉》周刊,自编、自刻、自印、自己发行。刊物不仅在留法学生中传读,而且也不断寄回沁阳老家。
1923年年底,党组织又安排杨介人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细心研读了《十月革命史》《工人运动史》《世界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还实地调查了十月革命后苏联工人农民的状况。从那时起,杨介人清楚地认识到:十月革命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要推翻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建立工人农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国家。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国内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急需大批干部加强领导。根据组织决定,杨介人这年返回祖国。
1924年冬,北京政变后,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下,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率部进驻河南,河南政局变化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中共北方区委派刚刚回国的杨介人到安阳县负责领导革命工作。他顾不上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久别的妻子和未曾见面的儿子,直奔安阳火车站,投入到领导京汉铁路顺德(邢台)至新乡,道口至焦作沿线的铁路工人运动之中。
作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杨介人善于联系群众,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时常身穿破旧蓝布工人服,深入到工棚、车间和工人家中,与工人促膝谈心、广交朋友,启发他们的斗争觉悟。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很快恢复了京汉铁路总工会彰德分会,创建了广益纱厂工会组织,并先后在铁路机务段、车务段、振兴铁工厂以及广益纱厂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3个党小组。
1925年春,为了大力发展工农革命运动,杨介人数次赴距安阳城60里外的六河沟煤矿,发动工人成立工会,在水泵房、锅炉房、矿井下和机械车间发展党员20多人,使党组织在煤矿工人队伍中扎下了根。在他的指导及各工会的组织下,安阳的革命斗争形势发展很快,局面迅速打开。广益纱厂工人和铁路工人曾组织纠察队,统一行动,反对资本家打骂工人;六河煤矿工人通过罢工,迫使资本家同意工会合法地位、增加工资等五项要求。革命斗争取得初步胜利,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参加革命的热情。
五卅惨案发生后,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杨介人发动成立了“安阳各界反帝大同盟”“安阳各界沪案后援会”。6月10日,在安阳城高阁寺前召开了由各机关团体、中小学及军、商、工、农等各界人士参加的数千人大会,徐向前带领部分官兵出席大会。杨介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揭露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高呼“打倒英日强盗”“惩办英日凶犯”等反帝口号,对安阳人民的爱国斗争是一个实际的检阅和极大的推动。到6月25日,“安阳各界沪案后援会”赴各县组织募捐,所募得的2000元,援助上海工人阶级反帝斗争。
杨介人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他通过交往考察,发展省立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罗任一、国文教员杜省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安阳教育界最早的党员。随后,在罗任一的协作下,他把省立第十一中学作为开展工作、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6至8月,进步学生田坤元、陈辑吾等十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彰德支部。暑假期间,50多名青年学生组成学生军,由罗任一和时任国民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政治教官徐向前分别负责政治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训练结束后,郭声镛、陈辑吾、田坤元等20多名青年学生投身革命,踊跃报考了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
1925年6月,杨介人与罗任一、徐向前等四处呼吁,经国民党党部批准建立了国民党彰德县党部。县党部设有组织部、工人部、妇女部等,杨介人任工人部部长。他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友好相处,一起工作。受他的影响,国民党彰德县党部成了中共公开组织群众运动的领导机关。
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杨介人常穿梭于豫北各地。这一时期,杨介人还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宣传与发动。他经常在铁路沿线农村做调查,在安阳县当中岗、众乐一带,积极引导他们抗租抗捐,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农民协会,有会员80多人,这是豫北最早的农民协会。至1926年4月,安阳县成立河南区农会3个,乡协会21个,会员2.5万人,成为河南农民协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促使安阳一带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形成了蓬蓬勃勃的国民革命局面。时任共青团豫陕区委组织部长的张霁帆巡视安阳后,在写给团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介人好处颇多,吃苦、朴质、积极工作的精神,为豫地工作诸同学中罕见。此间无论工人、学生、职员,对于他个人都相当敬仰。”
1926年春,国民二军战败退出河南,直系军阀吴佩孚重占中原,实行最野蛮的军阀统治。为避免损失,杨介人奉调转移到卫辉一带工作,任中共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同时负责共青团卫辉特别支部的工作。当时,豫北一带枪会非常兴盛,很多群众为“除暴安良、守望相助、防御兵匪、抗拒苛捐、抵御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所吸引,自发地参加了天门会、红枪会等各种枪会,赞助工农运动,袭击奉军。林县天门会是豫北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组织,势力发展到辉县薄壁镇一带。为了争取天门会支持,杨介人深入到天门会内部,主动与天门会的头目取得联系,一面向他们宣传党的纲领主张,一面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共同研究打击军阀、壮大天门会的方法。不长时间,淇县、汲县、滑县、修武、辉县一带的枪会组织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1927年3月,河南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在武昌爱国运动讲习所召开,杨介人作为豫北地区召集人出席了会议。大会以后,他以武汉政府特派员身份往来于卫辉、安阳一带,投身于组织民众迎接北伐的伟大斗争之中。
正当革命飞速发展之时,风云突变。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工人运动遭到扼杀,天门会等农民武装组织也遭到镇压,共产党在安阳活动处境非常危险,杨介人与中共安阳县委的部分人员被迫转移到安阳县北当中岗、众乐一带农村。为了保守秘密,杨介人化名“王三畏”,并以此作为安阳县委的代号。他曾对同志们说:“我叫王三畏,就是要让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反动军阀都害怕。”9月,中共河南省委为贯彻党中央确定的武装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以“打土豪、分田地”“抗捐、抗税、抗租、抗粮”“建立工农苏维埃革命政权”为目标,以安阳为中心开展区域性暴动。那时,安阳西北一带的农民多是袁家的佃农。袁家后裔通过手下管家放债收租,对农民高利盘剥。针对袁家的罪恶,杨介人编了一段顺口溜让农民广为传唱,以激发他们的仇恨和斗争精神:“彰德府,有一袁,放出租子千千万,二斗麦子二斗谷,三十五斤一亩棉,贫苦农民交租子,一年到头没吃穿。农民兄弟团结紧,联合起来打老袁,实行耕者有其田,今年租子不交袁。”因抗袁抗租口号深得民心,各村抗袁组织纷纷成立,不久,又联合起来成立了“抗袁联合会”,总部设在西北岭当中岗村。在“抗袁联合会”影响下,安阳县阜城佃农王九林在共产党员关金全帮助下,也组织水冶一带的天门会众,成立了“抗袁捣李(大地主李鸿伯)”联合会。是年秋冬,凡加入联合会的农民都没有给袁李两家交租。安阳农民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28年2月的一天,杨介人肩背一个木箱,装扮成走乡串寨卖笔墨纸砚的书倌,带着“抗袁联合会”文件,从众乐赶往辛店集,路过洪河屯时,被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吉鸿昌部搜出文件,不幸被捕。半年后,冯玉祥下令没收袁家所有财产,杨介人以抗袁无罪而获释。杨介人获释后,继续在安阳从事革命活动,但由于特务王子恭的追踪和叛徒韩冰如的告密,不幸于11月13日再次被捕,押送开封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和高贵品质。不久,经多方营救获释。杨介人出狱后,回到家乡温县岳母家中,以教书为名,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3年春,党派杨介人再次进入天门会,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先在林县举行武装暴动,然后将队伍拉到晋冀豫交界处的深山密林中,建立革命根据地。因计划不慎泄露,国民党安阳专员遂调兵分路进攻天门会。天门会失败,杨介人化装突围,得以走脱。
1933年冬,杨介人只身到天津寻找党组织,因叛徒出卖,不幸在一家茶馆被捕,押解至国民党保定监狱。在狱中,先判刑十年,后因领导发动绝食斗争又被加刑。1936年,领导越狱暴动未成,同年12月30日英勇就义,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