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是商朝的一位名君,他勤于政事,重用人才,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使商朝迎来鼎盛时期。武丁是盘庚之后商朝最英明的国王,具有雄才大略和远大的政治理想,史称“一代英王”。
武丁(?~前1192),商代国君,名昭,盘庚弟小乙之子,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武丁年少之时,其父小乙为了使他以后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使之久居民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把他派到殷西部山区、黄河岸边(今山西平陆与河南三门峡之间),与平民一起生活,增长见识,锻炼才能。武丁接触了大量的平民和奴隶,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将青年下放农村锻炼最早的记载。有个叫傅说的奴隶,在参加修建工程时,被掌管工程的官员发现是个贤人,于是向武丁举荐。武丁亲自去面见这位贤人,发现他果然谈吐不凡,是一个经世济民的奇才。武丁为了任用傅说为相,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为了让一个低微身份的傅说成为当朝国相,武丁煞费苦心,自称梦见圣人,并画出傅说的相貌,令百官去寻找。殷人信鬼神,武丁以此方法举傅说做国相(尹),贵族们便不敢反对。以后的事实证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自从傅说被提拔为相后,专心辅佐武丁,帮助武丁大力振兴政治、经济、文化,缓和了奴隶的对抗。武丁还任用祖己、甘盘等为大臣,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武丁时期,商王朝有较完整的统治机构,在辅佐大臣领导下有效地运转。其统治核心是以武丁为首的王族,其中包括武丁之妻、王子和王族各级宗亲。在这核心集团中还包括掌握占卜大权的史官,即甲骨学中的“贞人”。因为这批人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既掌握文化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常在商王左右,商王凡事必占卜,一切事情都离不开他们。掌握占卜的史官,官阶不高,然而权力很大,祭祀占卜时能代王言事,内服百官,外服侯伯。
武丁在位59年,主要是致力于巩固商王族的统治,使衰弱的商王朝重新兴盛。武丁继位之初,商王朝还是处在“小邦林立”的包围中。殷都王畿四周大小不等、势力强弱的部落、方国对商王朝时叛时服。一些对商统治构成威胁的势力,唯一的对付办法就是征伐,这方面充分反映出武丁治国的雄才大略。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周边进行大规模征伐。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王后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被武丁征伐过的氏族、方国有夷、庞、下危、土方,还有缶、串、黎、亘、印方、龙方、马方、基方等。奉命率兵征伐之将还有臿、雀、亘等。许多氏族、方国被征服以后,为了巩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武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就地封官建侯,有的互相联姻,有的在征服的地方建城邑,逐渐纳入商的版图,使商王朝的统治势力除核心地区今河南、山东以外,已达今天的河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山西、陕西等地,商朝的统治区域大大超过夏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
武丁继位以后,在以傅说为首的贤臣辅佐下,主要有两方面的功绩:一是扩大土地农耕面积,从开垦农作物到种植农作物,以此来安定民心,民安则顺,这是增强国力之道。二是要使人民安心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就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对于经常侵犯商王朝、掠夺王畿的氏族、方国,给予有力的打击。对一些时叛时服的氏族、方国,征服后就地封侯,以商的先进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去开发。
武丁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欢喜欣悦,“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使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盛世”。武丁被史学界誉为“一代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