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是何许人也?非历史学者知之者甚少。要提起殷纣王,可以说人人皆知,人们会与“暴君”、荒淫无度、杀人如麻联想在一起。纣是表示“残义损善”,是周人为诋毁商君的谥号。历史上真实的帝辛果真如此吗?郭沫若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说:“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
帝辛(?~前1046),称商纣王、殷纣王,因此古文献又称“商王帝辛”“殷辛”“受辛”“后辛”“辛纣”等。其父商王帝乙去世,帝乙长子微子启因其母为妃不能继位,辛母为后而辛得以继承了王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称帝辛是个很聪明的人,灵敏多才,身体高大,勇力过人,能手格猛兽,又是一个能言善辩、很自负而听不进臣僚劝谏的人。
帝辛继位做国王时,全国仍是处于继续发展时期。我国古代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王朝中反映尤为明显。“祀”即祭祀,“戎”即兵戎。从甲骨卜辞中看,商王朝的祭祀几乎天天举行。征伐从未停止过,即使是田猎活动也具有练兵性质。帝乙、帝辛父子对于人方的征伐从未终止过。被征伐过的方国还有盂方、林方、危(方)、羌方、羞方、庚方等。这些方国都分布在商东南和西部,当是属于时服时叛的方国,服时被封为侯、伯,叛时则被征伐。在古文献中也记载有商纣时期征伐之事,如《左传·昭公四年》有“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今本《竹书纪年》载为:“大蒐于黎。”蒐,是古代的“春猎”,也是祭祀活动。蒐也是一种军事演习,带有以军示威作用。黎为古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
帝辛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奴隶。废除了奴隶殉葬制,奴隶可做官;二是征服了东夷,免去了东夷对殷造成的祸患;三是殷人南下,开发沿海,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四是初步统一了中国,殷纣王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五是发展了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
商纣的暴行主要是在他的后期,尤其是被灭亡前的一段时间。商纣“重刑辟”,设置了“炮烙之法”,引起了老百姓和诸侯们的怨恨,有的开始叛商。凡荒淫暴虐之君,身边必然有几个谄媚的奸诈小人,并且勾引国君做坏事。商纣身边有费仲、恶来这些奸侫之臣,日夜听这些人的吹捧而过着荒淫生活,对不顺己者则施行暴行。纣之叔父比干、大臣祖乙力谏,纣不但不听,反被谄臣们天天颂扬冲昏头脑,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不采取任何备战的措施,仍然我行我素。微子数次劝谏,商纣根本不理,微子只得与朝中大师、少师商议,共同的结论是商早晚会被周灭亡,于是一同隐藏起来。纣嫌比干多次苦谏妨碍他的玩兴,干脆将比干杀害,剖尸“观其心”;箕子惧怕而装疯,也被纣下令囚禁。王室中的乐官太师疵,少师强抱起乐器逃出商都投奔了周武王。于是商纣及其侫臣们众叛亲离而孤立。周武王乘有利时机,出兵和众诸侯汇合伐商。周武王率军至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35公里处),举行誓师,随后攻入朝歌城,商纣自焚而死。
商纣一死,商王朝灭亡,周武王作出决定:首先将妲己处死,又将费仲、恶来等商纣的侫臣杀于牧野。命大臣们分别“释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闾”“封比干之墓”“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为了安抚商之遗民,又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朝歌北之邶地(今河南汤阴东南)以续商祀。
帝辛是商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第三十一位),是个亡国之君,我国历代亡国之君都是挨后人骂的,因为守不住祖先给打下的江山,而骂其最凶的是灭他的后一个王朝,商纣的恶名多为周人制造。要推翻一个政权必先制造舆论,否则是师出无名,以一个“小邦周”的姬周乘纣伐东夷重兵驻于东南方,商都空虚,灭了“大邑商”,反而给商纣加上种种罪名。毛泽东曾有过这样的点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历史是公正的,帝辛不是人们相传的殷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