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2日22时,在安阳的街头小巷,到处飘扬着彩旗,经历了5年漫漫长路,殷墟“申遗”终于成功。
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考古学家从安阳洹河两岸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并发现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在24平方公里以上。发掘后,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对所挖掘的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以及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进行考证,最终认定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申遗”之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上修建了殷墟博物馆,并决定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众多遗址统一为殷墟,准备进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殷墟“申遗”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充满艰辛。2006年3月21日,安阳市政府在法国巴黎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了补充文本,4月获得通过。各国代表对殷墟的最终评语是: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天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等,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大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有全球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殷墟文明完全可以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媲美。殷墟顺利进入投票表决阶段。7月8日至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7月13日下午15时16分,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的代表一致通过,殷墟正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安阳殷墟成为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之后中国的第三十三处世界遗产。
安阳人民欢庆殷墟“申遗”圆 满成功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